一、引導兒童觀賞美展的通則
帶領兒童觀賞美展,是引導兒童走進藝術殿堂的美麗花徑,兒童可以透過藝術家凝聚智慧與感情完成的作品,接觸美、感受美、享受美。美展的型態繁多,琳瑯滿目的展品各有特色,觀賞的主體兒童又有年齡的差異,觀賞方法自然不宜齊一,因此唯有斟酌不同的客體與主體採擇適當方式,才能深入接觸,收效宏大。話雖如此,由於觀賞任何藝術品都在追求美,本質相同,彼此之間必多相通,帶領兒童觀賞美展走進藝術殿堂,自然要掌握若干通則。茲分述如下:
(一)激發喜愛美術的興趣
凡事須有興趣才能順利推展,美的探索也須要濃厚的興趣做為推動力。當前觀賞美展風氣不夠普遍,一般人鑑賞美術能力薄弱,顯然是缺乏興趣、喪失信心所致。追究其因極可能是過去的教育偏差,美術淪為不受重視的副科地位,或只求表現的技能科性質,社會上又普遍受功利價值觀影響而偏重知識教育,忽視陶冶情意的審美教育。
其實人類具有愛美的天性,觀賞美麗的自然物、藝術品都會心曠神怡,對於兒童只要稍加提攜,很容易激發潛藏的喜愛美術的興趣。經常安排兒童參觀美術館,增加親近藝術品的機會,自然而然會消除自卑、冷漠、畏懼的心理,順暢地發展天性,增強美術鑑賞的信心。引導兒童觀賞美展,不僅次數要多,也要用心激發其興趣,例如:觀賞前鼓舞情緒,以增強對這次美展的期待;觀賞中發掘驚喜,以維持興趣的熱度,或解析疑惑,以提升鑑賞的程度;觀賞後須回味、共享、整理,其肯定心得滿足成就感。每人帶領兒童觀賞美展都當做播種工作,悉心在兒童心中種下愛好美的種子,如此才有萌發新芽茁壯成樹的一天。
(二)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
創作藝術家來說是快樂的一件事,但也可能夾帶辛苦,甚至充滿痛苦的困擾;至於觀賞藝術品則是順性怡情的快樂事,最能舒暢心懷,掃除心中壓抑鬱悶。一個人自小經常保持心情開朗,氣度自然恢宏,對人生也就充滿信心。因此走進美術館,固然不能態度輕慢而嬉戲喧鬧,也不必拘謹嚴肅而滿懷戒慎。我們應該引導兒童本著快樂心情,去接觸平面的繪畫或立體的雕塑,尋找賞心悅目的美。
參觀的規矩,觀賞的禮儀都不是束縛快樂的枷鎖,而是保障各人能靜心接納美的權利。引導的人本身要以開朗的態度,幽默的言語,熱誠的鼓勵,讓兒童體會徜徉在美術館與藝術品對談是多麼愉快的事。不論是少數一、二人或班級性群體活動,要能鼓舞兒童輕鬆活潑的情緒,營造愉快和諧的氣氛,才能讓美展成為快樂源泉,把兒童帶進美的天地。
此外,走進收藏品豐饒驚人的美術館或大規模的美展,往往給人「既入寶山,豈可不滿載而歸」的貪念,極想全部觀賞完畢,以致走馬看花般匆匆掃視。此種囫圇吞棗消化不良的方式,也容易促使觀賞心情急躁不安,影響對作品的感受程度。
(三)掌握展覽資訊,熟悉展覽會場情境
凡事豫則立,不豫則廢,妥善的準備工夫是成功的要素,帶領兒童參觀美展也是如此。觀賞前要獲得確切周詳的展覽資訊,包括開展至閉展日期、每日展覽起訖時間、展覽地點、交通狀況、展覽內容、相關活動及出版品等,比較容易掌握參觀活動的順利、收穫的豐富。尤其是帶領人數較多或是配合課程的教學活動,更須講求預備工作的周全。
規模宏偉的博物館、美術館,展示空間廣闊複雜而類似迷宮,展示內容琳瑯滿目而令人眼花撩亂,初次走進其中猶如「劉姥姥遊大觀園」,不知從何看起,如何行進?因此須要事先取得資訊,或入場後先看入口處所揭示的展覽室分布圖,或所提供的摺疊小冊子,了解館內展示概況,按圖索驥,才不會遺漏某些重要展品,或未能在預定時間內觀賞到本次預定觀賞的部分。
展覽作品可能是原始藝術或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,可能是中國的水墨或西方的雕塑,帶領的人如果事先研讀有關資料,對展覽品具備相當程度的認識,則一進入會場便能迅速掌握參觀情緒。
一般美術館除了展示精采作品以外,也附設販賣部門陳售作品海報、明信畫片、畫冊、書籍、幻燈片、裝飾品等,為了加深對作品及此行印象,也可以安排在參觀路線內。
(四)掌握展覽特色,接納各種美術品所擁有的美
美展作品種類繁多,包括繪畫、雕塑、陶瓷、攝影、書法、美術設計、民俗工藝、兒童美術等,其中繪畫還可分為:水墨、油彩、水彩、粉彩、膠彩、版畫、素描、綜合媒材等,各擁有獨特的美,觀賞重點自然不一。例如:觀賞水墨畫,用筆與墨韻是發掘水墨之美的兩大重點,筆墨呈現的美感與趣味,在引導兒童觀賞時最值得提醒說明。
再如不同於平面藝術的雕塑,尤其是比浮雕更立體的圓雕,觀賞就不能僅從一方接觸,須從前後、左右、上下不同的方向、角度去觀賞,感受向四面八方展開的造形美。即使同屬彩繪的水彩與油彩,也由於材料、技法截然不同而分別呈現渲染或厚實的趣味。
美展型態有展示收藏品的經常展,展示某人或某主題的個展、特展,也有集合若干人的聯展,甚至兼容各類媒材的綜合性大展,帶領的人最好了解性質與特色,以期兒童輕易地接納各種藝術品所擁有的美。
(五)隨機介紹美術知識、技法及引導賞析方法
帶領兒童參觀美展是一種休閒活動,更是意義深遠的教育活動,到美術館不是看熱鬧,不能只顧玩樂,每次參觀總是期望在美術教育上有所收穫。不過這是靈活的教育活動,是自由活潑的隨機性教學,不是系統化、規律化的一般教學活動,以避免刻板、嚴肅、枯燥無趣為宜。應該配合時間、空間、客體的展品,並斟酌主體兒童的需要與能力,適切地介紹相關美術知識、技法,增強鑑賞能力及創作能力,不必像在學校裡有步驟的美勞教學。
例如:參觀畢卡索畫展,對這位藝術大師的童年生活、生長環境、時代背景、創作經歷、作品特色、在美術史上的價值等,可以用輕鬆有趣的言語隨機摘談,並不一定要做有系統、很嚴謹的介紹。又如面對印象派大師莫內的作品,可以根據所展現的畫面隨意談談光與色彩的關係。經常參觀美展,接觸次數增多,零星知識自然在輕鬆中積累成山。
(六)適合兒童的感受能力及經驗
兒童不是成人,當然不能以成人程度相待,但也不能以歧視眼光認為幼稚不成熟而不關切。他們擁有自己的美感特質,對美的感受、認知與喜愛自有另一種心靈語言,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直在改變。
兒童對美術作品內容的了解,或許受了知識經驗的限制而不夠豐富深刻,但是對作品的鑑賞具有迥異於成人的著眼點;對彩色機能的詮釋,往往跳脫成人世界的習慣領域而另有情鍾;對造形、構圖的接納,也有各年齡階段的獨特眼光,這種現象從兒童所創作的繪畫與立體造形不難發現。
兒童造形能力發展固然有基本軌跡的存在,個別差異的事實也不容漠視,天賦與後天的教育、環境差異都影響兒童對美的感受能力與興趣,引導兒童觀賞美展不能忽略這個現象。兒童的注意力不易持久,最好不斷藉生動新鮮的趣味來吸引。因此,嚴謹的藝術史要故事化,深奧的創作理念要淺語化,抽象的畫面要具體化,不要讓兒童感覺枯燥乏味。
二、觀賞美展的禮儀
不論是教師帶領學生,或是父母陪伴兒女觀賞美展,都是情操教育的好機會,除了主學習的美感教養以外,公德心的培養也不容忽視。進入圖書館須肅靜,不可高聲喧譁以免妨礙閱讀安寧已成共識;進入美術館觀賞藝術品,也須要建立應有的程序與禮儀。
參觀美術館是美的朝聖,是美的洗禮,自己的外在、內在都得要求美。儀容舉止要活潑中保持端莊,穿著簡便無妨,但不宜過於隨便。成人的吸菸、吃檳榔當然禁止,兒童的邊吃零食,邊看美術品也不可取。購買門票進場不擁擠、不插隊,依序排隊。下雨時雨傘的處理,攜帶物品、背包、相機等保管都要依照規定。
定心靜觀最能領會作品中奧妙,保持美展場所的寧靜是必要的,因此在美術館或展覽會場高聲闊談,喧譁嬉戲,奔跑追逐都在禁止之列。指導兒童專心觀賞作品的美,悉心揣摹藝術家的創作理念,並以輕聲細語交換心得或提出問題,才是觀賞美術的正確態度,也是培養公德心的機會教育。
一般靜態展示,平面的各類繪畫、攝影等作品大都懸掛壁面,立體的雕塑、陶藝等作品則放置檯架上;不論是珍藏在透明玻璃櫥內,或只用簡易線帶隔開,甚至沒有任何隔離設施都嚴禁觸摸、撞碰,以防污穢、毀損。每件作品都是藝術家的最愛,對作品的珍惜保護表示對藝術家的尊重,對藝術的真愛。為了永遠保留藝術珍品,尤其年代悠久的古畫古物,更是嚴密講究收藏及展示的空間、採光溫度、濕度等,有的禁止閃光燈攝影,甚至禁止一切攝影,這些保護措施需要讓兒童明瞭並遵守。
為了充分發揮雕塑向四面八方展現的美,有些雕塑作品展示於戶外,或成立雕塑公園。遺憾的是常見兒童自行或在父母慫恿下,然而把藝術家的傑作視同遊樂園的玩具而攀登騎乘,影響他人觀賞,也破壞了藝術品。可見尊重藝術品,愛護藝術品的觀念亟待建立。
現代藝術中所謂動態藝術,大都在展現藝術品本身的動態變化,至於觀念藝術、行動藝術則頗多藝術家或觀賞者參與活動的形式,此外兒童藝術教育也有藉遊戲融合鑑賞與創作的推展方式。藝術品的展示除了靜態之外,還包括活潑的動態,更須指導兒童遵照規定,讓他們愉快地感受到藝術的美,又明瞭尊重藝術的意義。
藝術的極致在創作要素構成了和諧的形式,於是徜徉美的天地就成了心靈和諧的享受,但是我們帶領兒童觀賞旨在探索美的美展,不能忘卻人與人之間保持敬重禮讓所生的和諧也是美。因此要指導兒童:面對不合己意的作品,避免惡言譏評,試從各種角度去理解作品的美,發現藝術家的才華。尊重導覽人員,借重他們的專業能力與熱誠,幫助自己對作品深刻了解,是鑑賞捷徑,也是待人的禮儀。此外,對一起觀賞的同伴及不相識的其他觀眾,相互尊重、友善,共同良好秩序,自然能在和諧寧靜的氣氛下,深得藝術情趣。
三、培養兒童觀賞美展的良好態度
(一)以純真的感性去接觸藝術品
美術鑑賞是知性與感性交融的活動,感性占有重要分量。走進美術館剛接觸一幅繪畫或一件雕塑時,不急著想了解作品的敘事性,只關心題材的內容。觀賞繪畫除了若干紀念性作品以外,何人、何物、何地?並非關切的重點,最重要的是先掌握畫面由造形、色彩、明暗、質感等構成的視覺感受。即使鑑賞以內容為主的歷史畫,也得先從視覺的感受開始,才能淋漓領會畫中人物所表現的意義。一幅肖像畫固然須認識畫中人,但不妨先關心這位畫中人所顯現的感情,是開朗、快樂、得意,還是憂鬱?一般風景畫也不宜只知探求是何處景色?應先感受畫面所呈現明朗、柔和、沈悶、激烈等氣氛,掌握情趣所在。
如果只知從作品內容去追求美,一旦遇到塞尚那種藉蘋果、橘子探討畫面構成的靜物畫,就無法領會藝術家精心創作的美;尤其純由形狀、色彩組合的抽象畫,更是不知所畫何物了。至於立體的雕塑儘管有寫實、變形與抽象的各種造形,鑑賞重點都在作品的量感、空間感、質感、均衡感與動感,而不全在題材的內涵,觀賞人像時便不必太在意這個人是誰?
向日葵在荷蘭是農村常見平凡的花,然而梵谷所畫向日葵卻是價值連城;雖然如此,我們在鑑賞它時,也不必驚嘆而沖淡了自己對它的真實感受。鑑賞畫中花,不計較品種價格的高低,才能深切感受畫家所展現的美,面對任何藝術品都要拋棄世俗的價值觀,而以純真的感性去接觸!
(二)多方接納不同情趣的美
觀賞美展須要敞開胸懷,廣納各類題材、不同形式的美。科學的價值在確定真理,而藝術的珍貴在多元性,富於彈性而不僵化;美本身沒有好與壞、是與非的區別,只有主觀的喜歡不喜歡。
藝術創作強調獨樹一格,以致百花齊放,藝術鑑賞自然也得培養多方接納的眼光,鼓勵兒童樂於觀賞不同媒材、不同題材、不同技法、不同風格的藝術創作。藝術家各有偏好,有人專攻一方,期待熟能生巧而淋漓展現創作理念,但是鑑賞則不必固守一途。即使偏愛精緻優雅的古典風格,也不妨細加品賞粗獷豪邁的率性作風;鍾情飄逸的中國水墨山水畫,也不必拒絕繽紛的西洋油彩風景畫。廣泛接納百家反而透過畫裡的相通,相得益彰而增強賞析能力,使得感受更深刻,收穫更豐碩。
各處美術館分別推出各種精采展品,正是讓生活多采多姿的良機,何必偏執而單調了美的饗宴?
(三)突破成見與概念
美術鑑賞要用心觀察,盡情想像,以真切體會從作品傳來的感受,千萬不要侷限於成見或概念的束縛,而行因循籠統的觀賞。一般人都有先入為主的習慣,尤其生活在權威支配環境下的兒童,更是牢記幼時師長權宜之言。例如:幼稚園時期畫樹指定用綠色塗樹葉後,孩子們便一直認為樹葉就是蠟筆、彩色筆所畫那種綠,不辦清真實而延用下去。其實葉色隨著樹種、季節、受光、距離、老嫩等差異,呈現不同的綠色或其他色彩,如果一律視為同色便犯了因循籠統不切實際的毛病。未經真實細密的觀察,導致缺乏真誠深刻的感受,是不足取的。
從藝術史的發展看來,愈來愈重視創作理念與方法的自由,因此各類創作不一定是客觀對象的忠實再現。繪畫的改變形狀、更換色彩是常事,甚至創造現實世界不存在的現象;雕塑的誇張、變形、抽象也司空見慣,逼真與否已不是唯一的審美標準,過去所見創作手法不是一成不變,觀賞者得突破成見與概念,真實觀賞眼前藝術品,真誠接納感受,才能發現新鮮而多采多姿的美。
(四)知性的分析與感性的統整
觀賞藝術品如果只依順愛美天性,憑著感性去體會美,是屬於欣賞層次,如果添加知性的輔助,理性的研判,則提升到鑑賞層次了。由直覺的欣賞,提升到兼容感情要素與知性要素的鑑賞,有賴後天的教育。為了提升觀賞藝術品的層次,我們應該鼓勵兒童願意學習藝術史、創作要素與形式等美術知識,以及鑑賞方法的態度。
具備了藝術史的常識,便可明白各種流派的來龍去脈與藝術家的創作理念;認識了色彩、造形等創作要素與均衡、對比、韻律等構成形式,便可淋漓品賞作品的美妙。因此,充實相關知識是必要的。
知性與感性交融的鑑賞,最能感受到美。本著豐沛的感情,以敏銳的感覺接觸藝術家注入思想、感情的作品後,又藉知識的輔助去發掘、分析、思考作品中的美,最後再以自己的感情去接納,這種完美的鑑賞是少不了知性的。
四、問題與討論
(一)觀賞前要準備什麼?
帶領兒童觀賞美展前,不妨介紹這次觀賞對象的特色,以及若干重點作品。讓兒童準備筆記,以便記錄心得,或使用美術館提供的問卷,提醒觀賞重點,都是含有知性的鑑賞方式。如果不理這些而輕鬆地做感性的享受,也未嘗不可。
(二)是否一次就要看完所有展品?
參觀位處遠地不易再度前來的美術館,難免會有這種想法。不過面對驚人大量展品走馬看花般匆匆一瞥,結果只是慕盛名、看熱鬧、累身體,還不如選擇其中若干名作或自己感興趣的作品,細加品賞。
(三)從哪裡開始看?
一般美展可以順著從入口起的行進路線觀賞。規模較大美術館則可以根據館內提供的展覽室分布圖,及本次觀賞重點,決定先後順序。衡量心情與體力,以先看重點為宜。
(四)每件作品都要仔細觀賞嗎?
觀賞美展是輕鬆愉快的事,除非專攻美術的人或是自己酷愛的特展,不必像勤奮工作似的認真細賞每件作品。不必平均分配觀賞時間,可以隨興決定在作品前面停留的久暫。
(五)要不要看作品說明卡?
作品說明卡可以幫助觀賞者了解作品,但是花費工夫一一閱讀說明卡,容易造成喧賓奪主、妨礙自己對作品的感受。不過當觀賞發生疑問,或遇到極想進一步探討的作品時,說明卡便發生效用了。
(六)使用錄音導覽好嗎?
錄音導覽可以邊看邊聽說明,操作又任由自己控制,是很不錯的導覽方式。缺點是只能單向發展,無法像導覽人員可以隨時提出疑惑獲得解答。
(七)作品需要詳細說明嗎?
藝術欣賞最重視觀賞者與藝術品的溝通,對於兒童或許為了引起興趣與幫助了解,而需要多加說明,但是不要干擾太多,尤其是年紀較大的兒童,須留下他們自己探索、思考的空間。
(八)兒童看得懂現代繪畫嗎?
幼小兒童的繪畫原本就不在追求寫實,對於藉形狀、色彩等構成抽象畫面的現代繪畫,只要不著眼在畫的是什麼,仍多吸引他們的趣味。繪畫不限於寫實的具象美,五花八門的現代繪畫,照樣表現了視覺及心靈的美,當然可以讓兒童發現其中奧妙。
(九)名家作品才最值得觀賞嗎?
名家作品在兒童眼中並沒有成人那麼重要,畫面的題材與圖象才是直接吸引他們所在。兒童有自己的視覺語言,與成人不盡相同。較大兒童則懷有崇拜權威的心態,對大藝術家的作品會產生興趣,可以藉此激發對藝術的愛好。
(十)看美展比看畫冊好在哪裡?
美展所看藝術家的原作,真實而最具感動力量。畫冊裡複製的畫則受印刷技術的限制,色彩、明暗層次與質感都很難跟原作相同,何況畫幅縮小很多,更失去震撼力了。因此多到美展現場,最能享受藝術家所創作的美。不過手中有畫冊,便可隨時回味原作的美,或彌補未能親睹原作的遺憾。
節錄自「開啟美展之門」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
by linguowei@bmonidea
Wednesday, July 16, 2008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