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December 31, 2008

New Year Diet A to Z.

Year 2009 is around the corner. Let us start with our New Year Diet from A to Z.

Activate a healthy lifestyle.

Include whole grain cereals for Breakfast.

Choose food with less salt, sugar & oil.

A good Diet practices balance, moderation & variety.

Eat slowly. Take time to chew.

Limit the intake of deep Fried Foods.

Set realistic health Goals for the year.

A Happy heart is a healthy heart.

Lean meat, poultry &fish are good sources of IRON.

Fruit Juice with pulp gives added fiber.

Have fun while Keeping fit!

Yogurt contains Live culture.

Energize your day with MILO.

Nestle Nutritional compass - a helpful nutritional guide.

Get refreshing drinks On the go!

Practice portion control when indulging.

Spend Quality time with your family.

Take time to Rest & Relax.

Get at least 7 hours of Sleep.

Total body check up 1 x year.

Use the Malaysian Food Pyramid as a guide for a balanced diet.

Eat a Variety of fruits &vegetables every day.

At least drink 8 glasses of plain Water daily.

Eat eXtra servings of vegetables daily.

Yes! To a stimulating cup of coffee.

Zoom in on health: exercise 30 minute daily.

.
Source from Nestle
by 旭日の革

Tuesday, December 30, 2008

梅艷芳、奧巴馬、混雜的力量。

九七之後,香港的流行文化為何光環褪色?曾經雄霸四方的港產片,為何今天連本地市場都失守?曾經征服八方的香港歌星,為何今天一走出珠三角就沒人認識?在梅艷芳辭世五周年之時,我們或許可以用梅艷芳的例子、從文化的角度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。

香港時事評論人洪清田早前談到奧巴馬的成功時,也提到梅艷芳。他說,奧巴馬作為一個混血兒,有多元的文化背景,他曾在不同國家生活,曾有身份的迷惑;這種混雜性令他能夠"跨越黑白、社會階層、美非亞洲、政治哲學的意識形態,更多幾重深層次矛盾和問題"(<香港—中國的奧巴馬式"第三種文化">,《信報》 2008年11月13日 )。奧巴馬是"第三種文化"的產物,因此他有改變社會的能力;而洪清田認為,梅艷芳同樣是第三種文化的代表。這種文化,身處邊緣與夾縫之地,卻是融合與交流的中心,因此,也成了一種有改變傳統與不斷創新的力量。

如何定義梅艷芳?

"第三種文化"在這裡的意思,是超越"非此即彼"的新文化;有美國學者指出,一些隨父母到不同國家工作而在異文化中長大的孩子,混合了祖國與異國文化的多元特質,他們代表了有能力創新與改變的第三種文化。至於梅艷芳,雖然在香港土生土長,然而,定義梅艷芳卻又是困難的:在文化歸屬方面,她不是屬於中國傳統的,她也不是完全西化的,她有日本味,又混合了香港味;在性別特質方面,台上的她大膽挑戰性別傳統,銀幕上的她是巾幗英雄,台下的她卻有個相夫教子的夢想。要把梅艷芳歸類,談何容易?

這種難以歸類的特質,一度是香港流行文化的最傲人之處。有人認為舞台上的梅艷芳是"東方麥當娜",但梅艷芳也有非常東洋味的時候,她翻唱了不少日文歌,她的造型也曾受日本殿堂巨星澤田研二的影響,再者,梅艷芳穿起旗袍唱《似是故人來》時,也有濃濃的中國味。然而,儘管梅艷芳的舞台風格有著別人的影子,但結果卻創出了只此一家的"梅艷芳風格"。當年香港在政治與文化上的邊陲感與無根性,對於梅艷芳來說是優勢而非缺陷──既然沒多少傳統可尋,既然本土文化的根不深,就不如來一招吸星大法,美國的、日本的、中國的,甚至是阿拉伯的(妖女造型)、拉打美洲的(巴西女郎造型),都是借鏡對象,都可以據為己有,而最後激出無窮創意。

梅艷芳最當紅的八十年代,香港歌星大唱改編歌。日文歌、台灣歌、美國歌,甚至是泰文歌、法文歌、粵曲,只要好聽馬上改成廣東話。從創作的角度,"口水歌"是股歪風,但過了二十多年回頭去看,這種拾人牙慧的風氣其實有一種多元混亂的可貴,也因此,大家都說那年代是百花齊放的、活力充沛的。看看梅艷芳的金曲:《似水流年》是日本喜多郎的作品,《夕陽之歌》及《夢伴》原唱者是近藤真彥,《將冰山劈開》及《夢幻的擁抱》原曲都是英文歌,《似是故人來》及《女人心》是台灣的羅大佑所寫,當然還有本地創作如《烈焰紅唇》及《情歸何處》。如果沒有這些風格紛雜的各種歌曲,梅艷芳要發揮百變形象恐怕會事倍功半,因為,當時在香港掌舵的仍是顧家輝、黃霑、黎小田等老一派的音樂人,他們未必有能耐在音樂上配合一個妖女形象。

不是東拼西湊,而是個人風格

從形象到音樂,梅艷芳兼容並蓄,結果,她不只沒有成為東拼西湊的、沒有靈魂的"翻版貨",更建立強烈的個人風格。這種混雜性,有人稱為"雜嘜文化",有人稱為"半唐番文化",也就是一種可以用梅艷芳為代表的香港文化,這種活力曾令香港流行文化征服全球華人、征服亞洲觀眾,甚至征服西方──港產動作作就是結合中國武術、日本武士片風格,再加上香港技術與港式幽默的另一種混合體。這種文化,在七十年代已經萌芽:許冠傑一時輕唱有如古詩的"曳搖共對輕舟飄",一時又大唱英文歌。這種混雜的特質,由梅艷芳透過其百變形象發揚光大。

在性別特質方面亦然。如果香港的歌影史有張國榮作為顛覆性別的男性代表,那麼女性代表就自然是梅艷芳。《飛躍舞台》時期的短髮造型只是小試牛刀,《蔓珠莎華》的西裝加寬邊帽則是大膽而成功的中性形象。值得留意的是,梅艷芳的中性是仍然帶著女人味的,《蔓珠莎華》一曲就有它的嫵媚憂怨。電影中的梅艷芳也如是,她在《東方三俠》等電影中的女俠形象入型入格,但她又不像楊紫瓊般的硬崩崩打女,她縱化身女俠仍然是俠骨柔腸。是的,中性的梅艷芳不是扮男人,她表現的仍然是真女人,只是,這女人的形象是現代的、有別於傳統的。另外,她的壞女孩及妖女形象也從新定義了女性特質,以及探索了女性情慾自主的可能,開拓了廣東歌的題材,從此情慾也可以入歌。

不過,除了深入民心的革命性形象外,梅艷芳也可以是傳統女性,《胭脂扣》中的她,還有台下那個始終視婚姻為女性歸宿的她,都非常傳統。雖然以壞女孩形象走紅,但梅艷芳沒有走進任何一個單一的性別框架,她的種種特質說明的是:性別就是可以有如此多不同的面貌,並不是簡單的男與女、陰與陽可以劃分。梅艷芳這種性別角色,在中國大陸在台灣都找不到,可見這也是獨特的香港製造;在八十年代的華人社會,只有充滿混雜性的香港有能耐創造一個這樣的女性形象。

梅艷芳的消失,香港文化的沒落

近十年的香港流行文化為何沒落?原因當然有很多。然而,很多人忽略了這文化因素:以前的香港,曾經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;在殖民統治下,香港與中國大陸在政治上文化上疏離了,但香港又始終沒有培植深入民間的英國文化,處在這樣的夾縫中,最懂得適者生存之道的香港人吸納了不同文化,最沒有政治包袱的香港人創造了迷人的混雜性。最後,政治的邊陲反而成了流行文化的中心。就如梅艷芳,處在中國與英國的夾縫,卻建立鮮明性格;雖然她某一兩個造型很像麥當娜,雖然她唱了很多日文改編歌,但誰也不否認,梅艷芳是獨一的、是香港的。 
 
九七之後的香港,在經濟上有著祖國的堅強後盾,事事必北望神州,這當然有好的一面。然而在今天,當香港電影總要遷就大陸市場,當藝人最怕得罪大陸網民,香港的整個文化性格亦隨之改變:當年,香港面向的是世界,今天,香港面向的是大陸。於是,香港也就好像一隻曾經狂放曾經迷惘的小鳥終於著地;在文化上,香港失去了當年那種來自邊緣來自無根的混雜性──這一方面好像很可憐很無依,但另一方面卻潛藏無限的可能性、革命性與創造力。這樣的"第三種文化"力量,很可能由奧巴馬帶給美國,但是,隨著梅艷芳的離世,這種充滿活力的混雜性已經在香港消亡了。


(《澳門日報》,2008年12月25日)


by 旭日の革

Tuesday, December 16, 2008

Penang Has It All

Welcome to Penang!
.
.
Source from internet.
by 旭日の革